幸運的看到一本好書,能夠為心靈帶來一些力量,也能為平凡的生活帶來一些感動、想像、期許和樂趣。
幾年前在書店看到了「複眼的印象:我與黑澤明」這本書,作者是我不認識的,日本有名的編劇家橋本忍。
這書名非常之吸引我,但因為包覆著透明塑膠膜,無從翻閱得知內容。而我對於不知內容,只憑包裝和書名的書,總還是會克制住那種想要的衝動,只因曾經經歷的落差所帶來的巨大失落。
上禮拜瀏覽書單時,無意中看到這個存了好久的書名,突然湧上一股想看的念頭,很快的,就從圖書館借來了這本書。
因為不認識橋本忍,所以剛開始看這本書,其實是衝著黑澤明來的。但因為只看過他執導的電影「夢」,也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與其說是衝著黑澤明,倒不如說是因為,我總是對電影導演這行的工作內容或者軼事,充滿好奇和興趣。
例如描述侯孝賢電影的「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或者描述李安電影生涯的「十年一覺電影夢」,都讓我看得興味盎然。
這本書講了很多外人所不知的劇本編寫過程,算是橋本忍的自傳。很快的,我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一頁一頁不停的翻下去。
晚上和棋外出走路散步時,忍不住就開始敘述起書中有趣又印象深刻的情節,嘩啦啦的興奮講個不停。
例如,橋本忍是如何開始寫劇本,如何在短短幾年就從新手一下子跨過中堅等級,跳進一級編劇的行列;又是如何開始與黑澤明、菊島隆三及小國英雄等人共同創作劇本,而黑澤明寫劇本時對人物刻畫入微的寫畫功力又是如何的讓他驚訝與佩服。
又例如,「只因為」應劇情所需,要在歷史資料裡找尋德川家康前期的武士中午是自己帶便當亦或是供餐,而意外在一本古代作家的日記裡發現當時一天僅僅只有兩餐的敘述。
這個敘述讓他背脊發涼。因為少了中餐,很多自然生動的人際互動和劇情鋪陳就無法發展下去。最後,在翻遍圖書館史料及問了數個歷史學者都無從支撐一日三餐的情形下,為了不毀掉當時已享盛名的黑澤明的聲譽,橋本忍擅自決定將已經寫好大半的劇本燒掉,原本預計拍攝的電影「武士的一天」也因此作廢。
這種講求實事求是的精神,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也覺得有點震撼,有點感動...
哇啦啦講了一堆,棋不只不覺得無聊,還聽得津津有味,有時侯被其他事打斷了,還會問我後來怎麼樣,後來怎麼樣了...
沒看過這本書的棋,還很捧場的認定,說是我講的比書上寫的有趣。我急急的否認,就是因為這本書寫得有趣,所以你才會覺得我講得有趣呀。
雖說如此,卻因為沾光而在心裡偷偷的覺得又虛榮又開心。週末在家閱讀時,時不時的就忍不住靠過去再講個一段給他聽。
雖說如此,卻因為沾光而在心裡偷偷的覺得又虛榮又開心。週末在家閱讀時,時不時的就忍不住靠過去再講個一段給他聽。
例如他們在靠海的旅館裡閉關共同創作時,輪流煮小時候難忘的家鄉味彼此嚐鮮,而黑澤明因小時候搬家忘了家鄉味,被准許改以小時候家族聚餐時歡唱的秋田歌謠代替的那段。不知怎的,也讓我覺得既充滿趣味,又帶有一種羨慕的感動。
後來,還因此搜尋了You Tube影片,想要試著想像黑澤明唱那歌時的模樣,雖然只找到了秋田縣民謠的吹奏版,也不知道是否就是黑澤明唱的那首,但聽來的確是節奏明快又充滿歡樂的。
後來,還因此搜尋了You Tube影片,想要試著想像黑澤明唱那歌時的模樣,雖然只找到了秋田縣民謠的吹奏版,也不知道是否就是黑澤明唱的那首,但聽來的確是節奏明快又充滿歡樂的。
總之,在看這本書時,三不五時的就一直嚷著,這真是一本好看的書,除了滿足對於劇作家和導演生活的好奇和窺探之外,內心深處還留存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澎湃和感動。
心裡暗自想著,難怪他被譽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家,果然連自傳都這麼會寫,這麼好看。
也因為他在八十幾歲高齡時,有感於編劇界老友一一過世,獨留他一人,終於決定忍著病痛,將這些故事寫下來,才讓世人有機會知道這些編劇的過程和軼事。
心裡暗自想著,難怪他被譽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家,果然連自傳都這麼會寫,這麼好看。
也因為他在八十幾歲高齡時,有感於編劇界老友一一過世,獨留他一人,終於決定忍著病痛,將這些故事寫下來,才讓世人有機會知道這些編劇的過程和軼事。
最後,當我看完整本書時,棋也被我挑弄的忍不住快速瀏覽了一遍,然後逗趣的模仿書裡,開始把我喊成小賴老大,還問我哪時開始寫小說,寫劇本啊...
我總說自己既沒想像力,人生經驗也不豐富,加以沒有廣讀群書,連看過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少的可憐,可沒那麼大的能耐啊。
吳明益說過的吧,一個作家要能知古知今,知天知地,甚麼知識都要有,才會是一個好作家。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棋應該強我百倍吧...
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一些話題,一些知性和一些樂趣。
0 回應:
張貼留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