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是在一塊小木版上以雕刻刀雕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再以黑色油墨印製。
而那個被我自己命名為「勇者」的棒球投手翦影,始終存在我的記憶裡。
後來,買了一本「版畫藝術」的書來翻看,才知道這版畫藝術的種類還真是廣,可以拿來應用的版材除了我知道的木版和橡皮之外,還有石版,絹,尼龍,紙型用版,樹膠,壓克力版及各種銅,鋅,鋁,合金化學版等等,可以作出的效果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深深著迷。
因為看來作工繁複,還須有些材料工具甚或機器等等之類的,總覺得似乎難以獨力依著書本完成作品。
所以這本書在欣賞過了之後,一放就是十幾年,偶爾想到只能拿出來品味品味,嚮往嚮往。
那時的我,就以種種藉口,偷懶的一直沒有任何行動。
但把書放回書架時,心裡總會不自覺的輕輕嘆口氣。
去年,無意中竟然看到了絹印這種難得的課程,立刻決定報名見識見識她的魅力,雖然這只是版畫藝術的其中一種,就當滿足心中長年來對於版畫的小小想望吧。
第一堂課用最簡單的方式,在透明片上切出想要的圖案,放在方巾上,用海綿沾顏料塗抹。
因為時間太趕,又忘了可以將不同顏料混出自己想要的顏色,於是作出了不甚滿意的小小作品。
班上其他同學都是美術相關科系畢業,也都從事相關行業,作出來的圖案是又美又專業,相較之下,我的圖案就像小學生畫的...
雖然覺得有點丟臉,但心裡還是覺得很開心。
畢竟,我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接下來,就真的要用絹框來製作了。
因為很喜歡台北市立美術館停車場一個直直站立仰望天空的雕像,於是描繪了翦影,用來作為製作的圖案。
在絹框上塗了感光劑,再用機器感光幾十秒,烘乾後,成了這個樣子;雖然還沒開始印製,但光是那絹紗上的色彩,就已經把我迷倒了。
看起來就像一幅裝了框的畫,讓我愛不釋手。
因為擔心失敗,先將圖案印在舊T-shirt背面。
老師說的,絹印可以印在任何東西上,連地上都可以的,除了水和空氣…
將這圖案印在紙上後,加點變化放在木框裡。
把家裡存放多年的米胚布和麻布拿出來印看看,感覺還蠻有FU的…
「自告奮勇」把不常穿的外套背面讓老師示範一個發泡凸版的,從此,變得很愛穿…
老公的舊T-shirt也捐出來印一個…
最後再印一個掛在氣窗上。
就是要給她滿滿的充分運用後再「洗版」才甘願啊…
一直很喜歡筆記本上這兩個小女孩小男孩(Amy&Tim)
臨摹後印在衣服上。
棋曾畫了一張可愛的Q版自畫像,覺得有趣,也拿來玩玩…
短袖長袖一次印足,讓他一年四季都可以將自己的畫穿上身。
印一張紙本留作紀念後, 再次洗版。
臨摹了一張發呆綠的畫,僅使用單色線條印在布上和紙上。
其實很想作出和原畫一樣的色彩,但一種顏色即須使用一個絹框,7種顏色就要使用7個框,再一一個別套印,相對費時費工。決定作罷,先作簡單的練習...
老師要同學們製作卡片互贈,參考了貼紙上的圖案作了幾種不同顏色的卡片。

最後一堂課,老師拿了印台,說是給小學生玩的,要大家也試試玩玩。
一開始大家都興趣缺缺,忙著自己未完成的卡片。先是一個同學試驗的玩了一下,大家看效果還不錯,於是全部圍了過去。
現場隨手畫了一張小女孩的草圖,印好後覺得蠻喜歡的。
時間所剩不多,於是又簡單的臨摹了一張發呆綠的畫,快速加上顏料印壓。看著裝框後的成品,心裡喜孜孜的開心了好久。
想不到,這給小孩玩的,也能讓我玩得這麼高興,還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絹印的製作,如果有感光機當然是最方便,也最能精準控制感光效果;一般家庭沒有感光機的話,也能靠自然光或日光燈進行感光程序。
然而菜鳥的我,因為經驗不足,對光線強度和時間控制拿捏不準確,試了幾次都失敗不打緊,還在過程中因不小心滑手,將家裡小餐桌的玻璃,在充當「暗房」的浴室裡摔破了…
留下一個難忘又特別的經驗…
還好老公沒罵人...
接下來我又「物色」了家裡小茶几上的玻璃,打算改天再拿來試試…
短短幾堂基礎課程,雖都只是些翦影般的單色系作品,卻還是讓我很開心,也很享受整個上課過程。
每回上課,總是忘我的作了遠遠超過下課時間一、兩個鐘頭才依依不捨的罷手。
一次課上下來往往連續站了四、五個鐘頭也不嫌累,只隱約記得似乎很累,但因為滿腔的熱愛而將之拋在腦後,總是到了不得已必須收工離開教室時,才「回過神來」一股腦兒疲累起來。
儘管如此,回家的路上卻總是累中帶笑的…
好一陣子以來,身邊親朋好友面臨的一些人生無常,總讓我更珍惜每一天,也更堅定的把曾經想作想學的事一件一件去完成,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到底還有多少個明天。
不管是多小的事,也不管作了的結果是如何,每完成一件,心裡就充滿了喜樂,也更加的喜愛自己,珍惜自己。
因為藝術,所以我樂活...
0 回應:
張貼留言
我有話要說......